阅读记录

《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》

16. 第 16 章

《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》小说免费阅读

开学第一天,苏轼就受到了国子监同学的热烈欢迎。毕竟嘛,抗击西夏是大宋的政治正确。苏轼用的还是宋人最为追捧的方式,狠狠煞了西夏的威风。

比起打打杀杀什么的,当然还是用嘴炮,哦不对,用语言教化,训得蛮夷头都抬不起来,更能体现我孔孟弟子之气度、泱泱中国之威风啦。

待苏轼点头承认了身份之后,围着他的几人更加激动,又叽叽喳喳地问起各种奇葩的问题。

“你今年果真只有七岁吗?”

“西夏人都长什么样子?”

“我听说,你一句话把西夏使臣气得当场吐血,气绝而亡,是真的假的啊?”

是的,七岁生日刚过。

长相上和和汉人有点相似,礼仪风俗却截然不同。

哪里来的传言……三人成虎不过如此!

苏轼曾经想象过一千种入学的场景,唯独没想到会是这样。一圈圈未来的同学团团把他围住,仿佛在观瞻从大理南洋远道而来的珍禽异兽。

何止是同学在凑热闹呢,就连国子监的讲师们上课也点了他的名字回答问题,借此机会,把人瞧了个仔细。

苏轼:“……”

苏轼:“…………”

自己明明是个爱出风头的性格,怎么真的到了大出风头的关头,反而不自在了呢。

国子监入学三天后的夜里,苏轼借着烛光给父亲苏洵写信,就把疑惑写在了信中。除此之外,他还写了许多——

国子监的老师们都很喜欢我,同学们对我也还不错,没有想象中挨欺负的事情发生,您就不用担心得睡不着啦。就算有几个看我不爽的,见我还在风口浪尖上呢,也根本不敢拿我怎么样。

阿爹啊,您就安心回眉山老家备考吧,不用担心我了,待明年您中了进士选官到汴京之后,我也是名正言顺的国子监子弟啦。

对了,早知道我当初就不答应帮赵小郎保密了,斗倒西夏使节是他干的,这个国子监的名额也原该属于他。希望他不要怨恨我鸠占鹊巢,不知道我寄信给濮王府,他还会不会回复。

过了两天,苏洵的回信也到了。

一是说,你爹最近准备收拾收拾行囊,回眉山应考了。儿啊,虽然阿爹不放心留你独自一人在汴京,但咱们苏家的当务之急是考出个官身来。等阿爹中试后,儿子你也是七品官子弟,留在国子监就理直气壮了。

还有,阿爹在国子监附近赁了一间二进的宅子,留下两个家仆,儿子你放假了没事可以去住一住,在汴京也算有个落脚之处。至于那一位赵小郎,你照常和他通信就好,日后有缘总能相见的。

如果扶苏能看到这封信的话,就一定能猜到,苏洵多半是勘破了自己的身份,至少能猜到他不是濮王之子那么简单。不过为了维护儿子纯洁的友谊,苏洵可什么都没说。

他把年仅七岁的孩子独自放在京城,堪称心大的典范。可是细细盘算一下,又不得不夸苏洵是个聪明人。

宋夏和谈一日不结束,西夏的使臣一日不离开大宋的土地,苏轼就要出一日的风头。他越站在风口浪尖上,反而越安全、越不容易出事。苏洵自己不盯着,自然有官家、看过那封邸报的官员、国子监的讲师帮他盯着。

还有就是,“厚颜无耻”几个字的传播度远比想象中要大多了。

先前说过了,大宋毕竟是个讲究风雅含蓄的时代,文人士大夫们见到别人用这四字把西夏使臣骂得狗血淋头,心底都是极酣畅的。可他们自己顾忌着所谓面斥不雅,是打死也不会用的。

可是大宋的百姓就没那么多顾忌啦。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用的,这个词飞快地流入了市井之间,并通过街坊邻居吵架大肆传播。又因为其背景故事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,愈发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。

苏轼听到的“西夏使臣当场气绝身亡”的传闻,就是这个词广为流传的副产品。

除此以外,还诞生了许多换头同人在内的二创作品——包括但不限于杨贵妃怒斥安禄山、寇相公气倒萧观音。

连故事最初的原型诸葛亮都被换了,但他在两军阵前怒骂的对象,不再是历史上没甚名气的王朗,而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曹丞相、或是司马懿。

王朗成了厚颜无耻出圈的最大受益者。

而最大受害者呢,不用说,当然就是西夏使节团了。一连好几天,和大宋接洽的时候,他们都能看到大宋官僚们脸上那种要笑不笑、努力憋得很辛苦的表情。

就连大相国寺来来往往的僧侣们,也时常用一种奇怪的神情看着他们。闲暇时出入汴京附近的勾栏巷子里喝酒、吃茶、听说书,总能在背后听到一阵低低的轰笑。

使节团走到哪儿都憋了一肚子的火,又找不到可发作的借口,只能无可奈何地自己生闷气。

更要命的是,他们自己人看杨守素的眼神都开始不对了。如果不是杨守素那日应对失当、落下供人笑话的话柄,他们怎么会落得今天的地步?

更有人本身就看不惯杨守素一个宋人爬到他们西夏人头上,私心里觉得,那天的小孩儿其实说得在理——让一个叛国之人教西夏何为礼义廉耻,这不是在开玩笑吗?

使节团内部出现了分裂的前兆,再加上日常生活蒙上了被耻笑的阴影,西夏使节团的士气自然节节败退,不复一开始强令相国寺长老们陪聊的趾高气昂了。

负责和谈的官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。隔日一次的磋商变成了一日一次,和谈的条款也步步紧逼,争取用西夏的心理压力为大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。

国事当头,宋祁作为堂堂礼部侍郎,连皇子的功课都下旨由赞读司马光代劳,就是为了和谈在忙前忙后呢。

于是乎,当扶苏被代岗的司马光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了,顶着俩硕大黑眼圈,宁可搁下一张老脸去撒娇,也要千呼万唤宋先生回来上课之际,就看到一向对他有求必应的官家罕见地犹豫了。

如果是为了惩罚自己乱跑的话,遭受几天司马光“春风化雨”的管教也够了,仁宗肯定不会做得太过分。

但现在宋祁却回不来了,为什么?

扶苏仔细端详起仁宗的态度,反而像是宋祁因为什么事物脱不开身似的。

扶苏:……嗯?

“莫非宋先生是忙着西夏和谈吗?”

仁宗叹气:“真是什么都瞒不过肃儿你。”

又打趣道:“你倒是和西夏有缘。”

扶苏移开了眼神,可不敢乱接话。除了他出生后三天,宋军就久违打了一次胜仗是巧合意外。后面和西夏的交集,哪一次不是他强行碰瓷才能有缘上的。

为此,扶苏可是付出了整整十页的论语背诵,舔着脸装小孩儿撒娇的经历,和被迫当了好几天司马光学生的惨痛教训。

到现在,他都有点怀疑起来,自己折腾了这么久,就为了一个“主战派”人设,到底值不值得了。

但是只要想想第一世成为内定太子之后,战战兢兢如履薄冰、一步不敢踏错的悲惨生活,扶苏又踌躇满志了起来。

行百里者半九十。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